提纲: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第三节安全心理与行为
第四节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第五节安全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确定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
出,即R=f(F,C)。
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概率)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损失量)
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管4类风险。
海因里希法则: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例如,炸药、旋转的飞轮等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人为失误也不会出现问题)
2)故障-安全功能(机械故障也不会导致问题)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已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勒骨牌):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对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
1、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2、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11种: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2)限制能量,即限制能量的大小和速度;
(3)防止能量蓄积;
(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释放能量;例如,采用安全阀、逸出阀控制高压气体。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7)设置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9)提高防护标准;
(10)改变工艺流程;
(11)修复或急救;
系统安全理论:
①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
②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
③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
④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安全原理:
1、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行为原则
3、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2、整分合原则: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综合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
3、反馈原则:企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