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估: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安全风险大小和等级的过程。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iable);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quency);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onsequence);
以现场作业条件(或类比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 L、E、C 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 L、E、C 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D=L×E×C。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风险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类别 | 标准 |
源头控制 | 包括替换或降低危险物质的量,改进维护方式,修复防护装置等; |
在源头和员工之间的控制 | 包括加强对员工的监督,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
在员工处的控制 | 包括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
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在完成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和制定分级管控措施之后,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对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需要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重大事故隐患,企业完成治理并评估后,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企业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创建后,应当依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切实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位。
双重预防机制从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出发,通过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一旦管控措施失效,通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并整改管控措施的缺陷,使安全风险重回可接受程度;
因此,双重预防机制是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两道屏障,两道屏障相互关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