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便捷,让大脑腾飞……
1/25    第1节:职业病危害概述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1. 按来源分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③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2. 按有关规定分类: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
粉尘:52种;
化学因素:375种;
物理因素:15种(噪声、振动、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放射性因素:15种:(α射线、γ射线、β射线、X射线);
生物因素:52种(布鲁氏菌、森林脑炎病毒);
其他因素:3种(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例题:

【2023年-多选】某市政工程施工单位承压电焊工甲,长期从事压力管道焊接工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分类,属于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有(      )。

  1. 甲从事焊接工作,长期接触电焊烟尘;
  2. 甲在作业过程中,企业未采取有效通风措施,长期换气不足;
  3. 甲因施工单位人力组织不合理,长期加班;
  4. 因为管道焊接的工作需要,甲长期需要偻身体在管道内进行焊接;
  5. 甲从事焊接作业的区域,管道出口打磨的工作同步进行,长期在打磨噪声中作业。
答案

【答案】CD
【解析】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例题:

【2020年-单选】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包括:钢板切割下料、成形、焊接、无损检测、吊装组对、热处理和酸洗钝化等工序,生产过程中存在烫伤、物体打击、高温、腐蚀性气体等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下列有害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

  1. 金属烟
  2. .电焊烟尘
  3. 紫外线
  4. x射线
答案

【答案】C
【解析】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D属于电离辐
射,属于放射因素。

收藏     记录


2/25    第1节:职业病危害概述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接触限制,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
: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指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超限倍数
:指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收藏     记录


3/25    第1节:职业病危害概述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

  1. 职业禁忌: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2. 职业健康监护:指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3.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收藏     记录


4/25    第1节:职业病危害概述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

  1. 职业性病损:指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而造成的健康损害,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2. 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例如,在职业活动中,接触铍可引致铍肺,接触氟可致氟骨症,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接触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等;
  3. 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

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③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④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4. 职业病的分类:《职业病分类与目录》,10大类132种

①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其中尘肺(13种)、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
②职业性皮肤病(9种);
③职业性眼病(3种);
④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⑤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⑥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⑧职业性传染病(5种);
⑨职业性肿瘤(11种);
⑩其他职业病(3种)。

类别 标准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 尘肺病(13) 矽肺 滑石尘肺 电焊工尘肺
煤工尘肺 水泥尘肺  铸工尘肺
石墨尘肺 云母尘肺 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
炭黑尘肺 陶工尘肺
石棉肺 铝尘肺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 过敏性肺炎 哮喘 硬金属肺病
棉尘病 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 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职业性皮肤病(9) 接触性皮炎 黑变病 化学性皮肤灼伤
光接触性皮炎 痤疮 白斑
电光性皮炎 溃疡 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3) 化学性眼部灼伤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 噪声聋 铬鼻病
爆震聋 牙酸蚀病
职业性化学中毒(60) 铅、汞、锰、铍、镉、铊、钡、钒、磷、砷、铀、砷、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等60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
业病(7)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冻伤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内照射放射病
放射性皮肤疾病 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 放射性骨损伤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放射性性腺疾病 放射复合伤 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职业病传染病(5) 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职业性肿瘤(11)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
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 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 β-萘胺所致膀胱癌  
其他职业病(3) 金属烟热 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 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收藏     记录


5/25    第1节:职业病危害概述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方针与原则

       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水平。

第一级预防:又称( 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1.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需求相适应的设施;
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设备、工具、用具及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2.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3.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4. 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5.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其中,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
     6.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 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放射性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他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8.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级预防:又称( 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因素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三级预防:是在(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对职业病病人的保障,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个的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收藏     记录



----------分割线----------

6/25    第2节: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粉尘与尘肺

  1. 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2.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类别 标准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 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 如熔炼黄铜时,锌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锌烟尘。
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此外,对铸件翻砂、清砂作业时或在生产中使用粉末状物质在进行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回到空气中(二次扬尘)。

    3.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类别 标准
无机性粉尘 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
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锰等;
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
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
人工有机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4.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矽肺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煤工尘肺发病人数占第二位。就其病理性质可概况如下几种:

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局部刺激性(水烟漂石-水淹飘尸):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
变态反应性(大黄锌面羽):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
光感应性:例如沥青粉尘。
感染性(布兽谷-不受蛊惑):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附有病原菌。
致癌性: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

收藏     记录


7/25    第2节: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1. 毒物毒性: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在引起同等效应的条件下,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 230),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高度危害极度危害四个级别;
  2. 毒物的危害性:毒性与危害性不能画等号,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如下:

化学结构: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与危险性成正比,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毒物剂量:毒物进入人体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毒物联合作用:相加、相乘、拮抗作用;
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劳动强度;
个体状态:未成年人、妇女生理变动期、烟酒嗜好、遗传缺陷或遗传疾病等遗传因素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收藏     记录


8/25    第2节: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

  1.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
存在形态 大小 产生原因 举例
气态 分子 常温下是气体 氯气、一氧化碳
蒸汽 分子 常温下是液体挥发 苯、丙酮
常温下是固体有挥发性,特别是在高温工
作场所
酚、三氧化二砷


液态分散性气溶胶 ~10μm 常温下是液体,加热分散 电镀铬
液态凝集性气溶胶 沸腾溅出的液雾 碱液加热浓缩
喷洒雾滴 农药喷洒
固态凝集性气溶胶 <1μm 金属熔化时蒸气,或蒸气在空气中被氧化 铅烟、铜烟
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1~10μm 物理性加工过程中以粉尘形式逸散 生产性粉尘

     2. 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经皮吸收: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食入: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 职业中毒的类型,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
有些毒物有致癌性,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例题:

【2023年-单选】生产性毒物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关于生产性毒物产生危害说法,正确的是(       )。

  1. 电镀轻雾为液态凝聚性气溶胶;
  2. 氯气属于蒸汽形态的生产性毒物;
  3. 生产性粉尘为固态凝聚性气溶胶;
  4. 生产性毒物能够以气态、蒸汽、气溶胶的形态存在。

答案

【答案】D

收藏     记录


9/25    第2节: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收藏     记录


10/25    第2节: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

  1. 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可归纳以下三类:

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因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机械性噪声:指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电磁噪声: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例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 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收藏     记录




备案号:粤ICP备2022030967号-1
公安局备案号44170202000322
Copyright © 2022-2024 安全知识网 zhucean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