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多选】某市政工程施工单位承压电焊工甲,长期从事压力管道焊接工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分类,属于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有( )。
【答案】CD
【解析】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③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粉尘:52种;化学因素:375种;物理因素:15种(噪声、振动、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放射性因素:15种:(α射线、γ射线、β射线、X射线);生物因素:52种(布鲁氏菌、森林脑炎病毒);其他因素:3种(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2020年-单选】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包括:钢板切割下料、成形、焊接、无损检测、吊装组对、热处理和酸洗钝化等工序,生产过程中存在烫伤、物体打击、高温、腐蚀性气体等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下列有害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
【答案】C
【解析】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D属于电离辐
射,属于放射因素。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③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粉尘:52种;化学因素:375种;物理因素:15种(噪声、振动、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放射性因素:15种:(α射线、γ射线、β射线、X射线);生物因素:52种(布鲁氏菌、森林脑炎病毒);其他因素:3种(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2023年-单选】生产性毒物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关于生产性毒物产生危害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D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
存在形态 | 大小 | 产生原因 | 举例 | ||
气态 | 分子 | 常温下是气体 | 氯气、一氧化碳 | ||
蒸汽 | 分子 | 常温下是液体挥发 | 苯、丙酮 | ||
常温下是固体有挥发性,特别是在高温工 作场所 |
酚、三氧化二砷 | ||||
气 溶 胶 |
雾 | 液态分散性气溶胶 | ~10μm | 常温下是液体,加热分散 | 电镀铬 |
液态凝集性气溶胶 | 沸腾溅出的液雾 | 碱液加热浓缩 | |||
喷洒雾滴 | 农药喷洒 | ||||
油 | 固态凝集性气溶胶 | <1μm | 金属熔化时蒸气,或蒸气在空气中被氧化 | 铅烟、铜烟 | |
尘 | 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 1~10μm | 物理性加工过程中以粉尘形式逸散 | 生产性粉尘 |
2. 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经皮吸收: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食入: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 职业中毒的类型,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
有些毒物有致癌性,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2017年-单选】机械制造工业生产中,加热金属等可成为红外线射源,铸造工、锻造工、焊接工等工种可接触到红外线辐射,长期接触的红外线辐射可引起的职业病是( )。
【答案】B
【解析】白内障是长期接触红外辐射而引起的常见职业病,其原因是红外线可致晶状体损伤。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
职业病危害因素电磁辐射:在作业场所中可能接触的几种电磁辐射简述如下。
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辐射高频作业主要有高频感应加热,如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工人作业地带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常是工人操作位的主要辐射源;
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症状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可恢复;
微波能具有加热快、效率高、节省能源的特点;
微波加热广泛用于橡胶、食品、木材、皮革、茶叶加工等,以及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
烘干粮食、处理种子及消灭害虫是微波在农业方面的重要应用;
微波对机体的影响分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类,由于微波可选择性加热含水分组织而可造成机体热伤害,非致热效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分泌和心血管系统。
红外线辐射: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造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焊接工等可接触到红外线辐射;
白内障是长期接触红外辐射而引起的常见职业病,其原因是红外线可致晶状体损伤,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
紫外线辐射: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 1200℃以上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常见的工业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紫外线作用于皮肤能引起红斑反应。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炎,皮肤接触沥青后再经紫外线照射,能发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甚至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 -- 电光性眼炎;
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时,也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激光辐射:
激光也是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进行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作业;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由其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可引起机体内某些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等,激光意外伤害,除个别人会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多数经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 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 线机等,工业生产上利用射线照像原理进行管道焊缝、铸件砂眼等的探伤,放射性疾病是人体受各种电离辐射照射而发生的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损伤(或疾病)的总称,它包括:
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
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
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
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包括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放射损伤和内照射放射病等四种。
【2022年-单选】氯乙烯的致癌部位是( )。
【答案】B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职业性致癌因素
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恶性肿瘤的有害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
致癌物 | 致癌部位 | 致癌物 | 致癌部位 |
炼焦油 | 唇、皮肤、鼻 | 砷及其化合物 | 皮肤、肺、喉等 |
苯并[a]芘 | 肺、皮肤 | 1-萘胺、3-萘胺 | 膀胱、肾盂等 |
沥青 | 皮肤 | 联苯胺、4-氨基联苯 | 泌尿系统膀胱 |
页岩油 | 皮肤 | 芥子气 | 肺、气管、喉、鼻 |
矿物油 | 皮肤、喉 | 氯甲醚、二氯甲醚 | 肺 |
木榴油 | 皮肤、唇 | 异丙基油 | 鼻窦、喉、肺 |
石棉 | 肺、胸膜间皮瘤 | 氯乙烯 | 肝血管瘤 |
铬酸盐 | 鼻腔、喉、肺 | 氯丁二烯 | 皮肤、肺 |
镍及其盐类 | 鼻腔、鼻窦、喉、肺 | 苯 | 白血病 |
焦炉逸散物 | 肺 | 硬木屑 | 鼻 |
甲醛 | 鼻咽、鼻窦 | 放射性物质 | 肺、皮肤、白血病、骨骼 |
铍及其化合物 | 肺 | 镉及其化合物 | 肺、前列腺、睾丸 |
【2022年-单选】王某进入位于东北林区的某公司种羊场务工,2022年3月15日,王某不慎滑倒,被羊圈中的杂物刺伤左手拇指背部皮肤,伤口逐渐发展为水泡,当日经医院诊断为疑似职业病。王某所得的职业病最可能是( )。
【答案】D
【解析】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病的职业性高危人群主要是牧场工人、屠宰工、剪毛工、搬运工、皮革厂工人、毛纺工、缝皮工及兽医等。
炭疽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3天,最短仪为12小时。临床分为皮肤型、肺型、肠型3种,且可继发败血症型、脑膜炎型。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条件下,接触生物性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出现的职业病。目前,我国将炭疽病、森林脑炎、布鲁氏菌病、艾滋病和莱姆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炭疽病:
由炭疽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炭疽病的职业性高危人群主要是牧场工人、屠宰工、剪毛工、搬运工、皮革厂工人、毛纺工、缝皮工及兽医等;
炭疽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3天,最短仅为12 h;
炭疽病临床分为皮肤型、肺型、肠型兰种,且可继发败血症型、脑膜炎型。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病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
传染源以羊、牛、猪为主,主要由病畜传染,因此病畜是皮毛加工等类型企业中职业性感染此病的主要途径,发热是布鲁氏杆菌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常有多发性神经炎,多见于大神经,以坐骨神经最为多见。
莱姆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莱姆疏螺旋体病,由扁虱(蝉)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本病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的人员,例如森林调查队员、林业工人等;
莱姆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服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莱姆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季节性发病高峰与当地蝉类的数量及活动高峰相一致。
森林脑炎: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林区特有的疾病,传播媒介是硬蜱,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5月上旬开始,6月上、中旬达高峰,7月后则多散发。
森林脑炎主要见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的人员,例如森林调查队员、林业工人、筑路工人等;
在林业工人中采伐工和集材工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工种,其中使用畜力(牛、马)的集材工发病率最高;
林业工人多为男性青壮年,故森林脑炎患者多为20-40岁的男子;
森林脑炎起病急剧,突发高热可迅速到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可迅速出现脑膜剌激症状,多为重症;
神经系统症状以瘫痪、脑膜剌激征及意识障碍为主,常出现颈部肌肉、肩肝肌、上肢肌瘫。
艾滋病: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本病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从事艾滋病诊疗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或吸毒人员的警务工作有关的人员等。
【2015年-单选】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要依法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评价。下列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类型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
检查表法:依据现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的符合情况;
类比法:通过与拟建项目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检测、统计数据,健康检查与监护,职业病发病情况等,类推拟建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情况;
定量法: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等进行综合考虑,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的等级。
2. 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对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进行评价分析与评价,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主要存在环节,评价可能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及程度,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评价范围内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可能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
生产运行中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现状评价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多个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工程控制情况、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掌握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给生产经营单位提出予以改进的具体措施或建议。
【2020年-单选】某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近两年先后发生不同类型的职业病事件,该企业决定开展全公司的职业危害评价,则其应当进行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类型是( )。
【答案】D
【解析】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经常性(日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又可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与建设项目运行期间的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
检查表法:依据现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的符合情况;
类比法:通过与拟建项目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检测、统计数据,健康检查与监护,职业病发病情况等,类推拟建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情况;
定量法: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等进行综合考虑,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的等级。
2. 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对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进行评价分析与评价,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主要存在环节,评价可能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及程度,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评价范围内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可能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
生产运行中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现状评价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多个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工程控制情况、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掌握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给生产经营单位提出予以改进的具体措施或建议。
【2014年-单选】某水泥厂存在严重的粉尘危害,为减少和消除危害,该厂采取了四六工作制、减少接触粉尘时间、为职工提供防尘口罩等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组织管理措施的是( )。
【答案】A
【解析】组织措施: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加强组织与管理也是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确保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有关要素的良好与有效运行,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实现生产工作高效运行的基础。
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
类别 | 标准 |
工程控制技术措施 |
工程控制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工程技术的措施和手段(如密闭、通风、冷却、隔离等),控制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使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降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容许的范围之内; |
个体防护措施 | 对于经工程技术治理后仍然不能达到限值要求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避免其对劳动者造成健康损害,则需要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应选用合适的防尘、防毒或者防噪等的个体防护用品。 |
组织管理措施 | 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加强组织与管理也是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确保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有关要素的良好与有效运行,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实现生产工作高效运行的基础。 |
【2023年-单选】某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有毒有害原料,中间体及产品,下列职业危害防护和管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一般有毒场所黄色警示线,高毒场所,红色警示线。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作业场所管理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设置冲洗设备;
对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设应急撤离通道;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设必要的泄险区;
放射作业场所应设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应配置报警装置;
高毒作业应设淋浴间、更衣室、物品存放专用间,还应为女工设冲洗间。
2. 职业病危害图形标识的设置
图形标识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
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入口或作业场所的显著位置:根据需要,设置“当心中毒”或者“当心有毒气体”、“注意通风”警告标识,“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等指令标识和“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提示标识;
在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设置“注意防尘”警告标识和“戴防尘口罩”指令标识;
在可能产生职业性灼伤和腐蚀的作业场所:设置“当心腐蚀”警告标识和“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穿防护鞋”等指令标识;
在产生噪声的作业场所:设置“噪声有害”警告标识和“戴护耳器”指令标识;
在高温作业场所:设置“注意高温”警告标识;
在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的作业场所:设置“当心弧光”警告标识和“戴防护镜”指令标识;
存在生物性职业病危害因索的作业场所:设置“当心感染”警告标识和相应的指令标识;
存在放射性同位素和使用放射性装置的作业场所:设置“当心电离辐射”警告标识和相应的指令标识。
3. 职业病危害警示线:警示线是界定和分隔危险区域的标识线,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
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
在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
警示线设在使用有毒作业场所外缘不少于30cm处;
在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临时警示线,划分出不同功能区;
红色警示线设在紧邻事故危害源周边,将危害源与其他的区域分隔开来,限佩戴相应防护用具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此区域;
黄色警示线设在危害区域的周边,其内外分别是危害区和洁净区,此区域内的人员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出入此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洗消处理;
绿色警示线设在救援区域的周边,将救援人员与公众隔离开来,患者的抢救治疗、指挥机构设在此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