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单选】天然气压缩机厂房内应采取预防与控制爆炸的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不属于预防和控制天然气爆炸事故的措施是( )。
A.采用泄压式轻质屋顶;
B.压缩机出口设置单向阀;
C.厂房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
D.厂房主结构涂覆防火涂料
【2022年-单选】防止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有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形成、消除点火源、限制火灾爆炸事件蔓延扩散,某公司为防止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采取了诸多措施,下列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措施的是( ) 。
A.用带阻火装置的管道输送物料;
B.装设可燃气体报警器;
C.选用防爆电器设备;
D.使用有色金属工具。
【2019 年-单选】关于点火源控制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个明火设备应分部在装置区的边缘,并集中布置;
B.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设备,应布置在其工艺设备的上风向;
C.加热法易燃物料时,不可采用火炉、煤炉直接加热,可采用电炉直接加热;
D.可能泄漏易燃气体的工艺设备,明火加热设备布置在其下风向。
【2021年-单选】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引起火灾和和爆作的点火源,如明火、化学反映热、静电放电火花等。控制点火源对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列控制点火源措施的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布置在其侧风向;
B.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布置在其上风向;
C.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布置在其上风向;
D.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布置在其侧风向。
【2020年真题】某企业拟在输送甲烷(爆炸下限 5%)的管道上进行动焊作业,作业前需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确保管道中甲烷气体浓度小于( )。
A.0.2%;
B.0.5%;
C.0.8%;
D.1.0%。
【2018年-多选】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碎粒滴的温度高达 1500-2000℃,高空飞散距离可达 20m。
下列焊接切割作业的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有( )。
A.在可燃易爆区动火,应将系统和环境进行彻底清洗B.若气体爆炸下限>4%,环境中该气体浓度应<1%;
C.可利用与可燃易爆设备有联系的金属构件作电焊地线;
D.动火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E.气焊作业时,应将乙炔发生器放置在安全地点。
【2023 年-单选】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0871),相关企业在动火作业能应进行动火分析,并 经合格判定后方可动火作业,下列动火分析要求和合格判定中,正确的是( )。
A.设备外部动火,动火分析监测点应在不小于动火点 5m 的范围内;
B.被测气体爆炸下限大于 4%,其浓度应不大于 0.4%,方可动火;
C.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 60min,应重新进行动火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D.当被测气体(蒸气)爆炸下限小于 4%,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0.1%(体积分数),方可动火。
【2018年-单选】火灾、爆炸这两种常见灾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它们经常是相伴发生的,由于火灾发展过程和爆炸过程各有特点,故防火、防爆措施不尽相同。下列防火、防爆措施中,不属于防火基本措施的是( )。
A.及时泄出燃爆初始压力;
B.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C.阻止火焰的蔓延;
D.严格控制火源条件。
【2022年-单选】某厂使用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丙酮、溶剂油等原料进行油漆生产,采取了防火防爆安全措施。下 列防火防爆措施中,不属于控制点火源措施的是( )。
A.采用防爆照明灯具;
B.使用密封管道运输送易燃液体;
C.使用铜质维修工具;
D.采用白垩砂浆车间地面。
【2019 年-多选】某维修人员进入储油罐内检修前,不仅要确保放空油罐油料,还要用情性气体吹扫油罐。维修人员去库房提取氮气瓶时,发现仅有的 5 个氮气瓶标签上的含氧量有差异。下列标出含氧量的氮气瓶中,维修人员可以提取的氮气瓶有( )。
A. 含氧量小于 3. 5%的气瓶;
B.含氧量小于 2.0%的气瓶;
C.含氧量小于 1.5%的气瓶;
D.含氧量小于 3.0%的气瓶;
E.含氧量小于 2.5%的气瓶。
【答案】BC
爆炸控制
惰性气体保护:以下情况通常需考虑采用惰性介质保护:
可燃物体的粉碎及粉末输送,采用惰性气体覆盖;
处理可燃易燃物料系统,进料前用惰性气体置换;
将惰性气体通过管线与火灾爆炸危险设备连接;
易燃液体利用惰性气体充压输送;
对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或设备采用充氮正压保护;
易燃易爆系统检修动火前,用惰性气体进行置换;
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时,采用惰性气体冲淡。
氮气使用前应经过气体分析,含氧量不得超过2%。惰性气体需用量取决于允许最高含氧量,其公式如下图:
几种可燃混合物不发生爆炸时的氧的最高含量 | |||||
可燃物质 | 氧的最大安全浓度% | 可燃物质 | 氧的最大安全浓度% | ||
CO₂稀释剂 | N₂稀释剂 | CO₂稀释剂 | N₂稀释剂 | ||
甲烷 | 14.6 | 12.1 | 乙烯 | 11.7 | 10.6 |
乙烷 | 13.4 | 11.0 | 氢 | 5.9 | 5.0 |
丙烷 | 14.3 | 11.4 | CO | 5.9 | 5.6 |
汽油 | 14.4 | 11.6 | 苯 | 13.9 | 11.2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