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预警的目标、任务与特点
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
另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该事故最终出现,但其发生的级别与预报的程度相差一个等级(如发出高等级警报,而实际上为初等警报),主要是由于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设计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信息数据有误,预警系统未曾发出警报而事故最终发生的现象。
2. 主要原因:
小概率事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而这些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
预警准则设计过松(即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3.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4种级别(Ⅳ、Ⅲ、Ⅱ、Ⅰ级),四级预警如下:
Ⅰ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Ⅱ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Ⅲ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Ⅳ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2014年-单选】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为蓝色代表( )。
【答案】D
预警系统的实现
完善的预警系统为实现事故预警提供了物质基础;
预警系统通过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实现对事故的预警和控制;
预警分析完成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功能;
预控对策完成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和治错的功能。
一是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同时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即通过对历史数据、即时数据的整理、分析、存贮,建立预警信息档案,信息档案中的信息是与整个预警系统共享的,它将监测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下一预警环节,监测过程的主要工作手段,是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监测活动的主要对象是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
2. 识别
含义: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活动趋势;
主要任务:是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所谓 “ 适 宜 ” 是 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3. 诊断
含义:对已被识别的各种事故现象,进行成因过程的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以明确哪些现象是主要的,哪些现象是从属的、附生的;
主要任务:是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
工具:诊断的工具是企业特性和行业安全生产共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
对已被确认的主要事故征兆进行描述性评价,以明确生产活动在这些事故征兆现象冲击下会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判断此时生产所处状态是正常、警戒,还是危险、极度危险、危机状态,并把握其发展趋势,在必要时准确报警;
监测、识别、诊断、评价这四个预警活动,是前后顺序的因果联系;
监测活动是预警系统活动开展的前提,没有明确和准确的监测信息,后三个环节的活动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识别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事故现象的判别,可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在繁杂多变的致灾因素中能确定预警工作重点,也使诊断和评价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诊断活动和评价活动是技术性的分析过程,它对主要事故现象的成因与过程的分析,以及对事故损失后果的评价,可使企业在采取预控对策或者危机管理对策时有科学的判识依据,整个预警活动过程,呈现一种前后有序、因果关联的关系;
其中,监测活动的监测信息系统,是整个预警管理系统所共享的,识别、诊断、评价这三个环节的活动结果将以信息方式存入到监测系统中;
另外,这四个环节活动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也具有共享性和统一性。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出危险区域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
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2. 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
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3. 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4.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原因调查,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2018年-单选】某餐饮店发生天然气泄漏,在先期处置中没能及时切断气源,继而引发燃爆。关于该餐饮店应急响应的做法,错误的是( )。
【答案】B
【解析】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员工有紧急避险权。
【2014年-单选】生产经营单位发生液泄漏致人中毒事故后,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抢救中毒人员和人员疏散,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 )。
【答案】A
【解析】液氨泄漏时,应立即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事故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等特点。
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大部分事故都是突然爆发,爆发前基本没有明显征兆,而且一旦发生,发展蔓延迅速,甚至失控。
2. 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应急活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
众多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与指挥、授权与职责、通信等方面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和恐慌心理、公众过激等突发行为的复杂性等;
应急活动的复杂性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场处置措施的复杂性;
重大事故的处置措施往往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易燃、有毒危险物质、复杂危险工艺以及矿山井下事故处置等,对每一行动方案、监测以及应急人员防护等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进行决策。
3. 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能造成广泛的公众影响,应急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改变事故、灾害与事件的性质,使平稳、有序、和平状态向动态、混乱和冲突方面发展,引起事故、灾害与事件波及范围扩展,卷入人群数量增加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后果加大。
【2018年-单选】某建筑施工单位的宿舍因员工使用“热得快”烧水引起电线短路导致火灾,火灾发生后有人拨打火警119,并报告单位现场负责人。单位现场负责人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指挥灭火。关于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基本任务及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应急救援的基木任务包括救人、控制、消除、查清危害,没有抢运财物。
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应当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授权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相应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
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备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
应急预案评审意见;
应急预案电子文档;
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资源调查清单。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事故应急管理理论框架: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2. 准备: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
3. 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4. 恢复: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恢复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短期恢复工作包括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避难所、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
短期恢复并非在应急响应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恢复可能是伴随着响应活动随即展开的;
比如,一项复杂的人员营救活动中,受困人员陆续获救,从第一个受困人员获救之时起,其饮食、住宿、医疗救助等基本安全和卫生需求应当立即予以恢复,此时短期恢复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等到所有受困人员全部获救之后才开始恢复工作;
短期恢复也可以理解为应急响应行动的延伸;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括重建被毁的设施和房屋,重新规划和建设受影响区域等。
【2019年-多选】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的事故风险为中毒、火灾和爆炸。在应急管理中,针对突发事件采取了以下应对行动和措施:①编制《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②开展公众教育;③组织开展应急演练;④安置事故中的获救人员;⑤采取防止中毒后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的措施。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答案】ACD
【解析】④ 短期恢复 ⑤属于响应阶段,同时恢复阶段有类似描述。内容的描述教材中前后重复,基本无法确定,一般而言,防止次生灾害都是在响应阶段,建议以赵春晓老师的答案为准。④、⑤尽量不选。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应急体系 | 组织体系 | 管理机构 | 功能部门 | 应急指挥 | 救援队伍 |
运行机制 | 统一指挥 | 分级响应 | 属地为主 | 公众动员 | |
法律法规体系 | 法律 | 条例 | 政府令 | 标准 | |
支持保障系统 | 信息通信 | 物资装备 | 人力资源 | 财务保障 |
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
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
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
救援队伍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2. 运行机制: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四个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应急运行机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四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3. 法律法规体系:
应急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规定,以及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4. 支持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应急信息通信系统、物资装备保障系统、人力资源保障系统、财务保障系统等。
构筑集中管理的信息通信平台是应急体系重要的基础建设,应急信息通信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物资装备保障系统不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还要实现快速、及时供应到位;
人力资源保障系统包括专业队伍的加强、志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教育;
应急财务保障系统应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基金等,以保障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开支。同时,应急管理体系还包括与其建设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等,以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体系正常运行。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在该级别中,作出主要决定的职责通常是紧急事务管理部门;
现场指挥部可在现场作出保护生命和财产以及控制事态所必需的各种决定;
解决整个紧急事件的决定,应该由紧急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2. 二级紧急情况指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
该事故的救援需要有关部门的协作,并且提供人员、设备或其他资源;
该级响应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来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3. 三级紧急情况指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
正常可利用的资源指在该部门权力范围内通常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
必要时,该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现场指挥部,所需的后勤支持、人员或其他资源增援由本部门负责解决。